原生母爱





荐语
你将获得



作者简介

精彩选段



本书籍解读制作团队



读完本文约需5分钟
以下为《原生母爱》音视频演讲实录的部分内容,成为樊登讲书VIP即可获得全部内容。
各位好,我们今天在顺义的樊登书店,为大家讲一本非常温暖的小书,叫作《原生母爱》。我为什么要讲这本书呢?因为编辑向我推荐这本书的时候,竟然情不自禁地哭了起来,她不是假装地为了说服我才哭,而是真的发自内心地难过。我说:“你怎么回事?至于吗?就因为一本书。”她说:“我妈妈属于第二种类型。”意思就是她妈妈属于这四种妈妈类型里的第二种。
但我们讲这本书,不是让大家责备母亲,知道妈妈有什么样的类型,做了多少糟糕的事,不是这样的。我读完这本书以后,最大的感受是疗愈,也就是我们知道应该怎样跟妈妈相处,或者在我们当妈妈的时候应该怎么做,才能避免出现这样糟糕的状况,以免自己做错还不自知。所以,我给这本书的定义是“不仅要了解,更是要疗愈”,这才是它的核心。
【母亲与孩子的依恋关系】
母爱为什么会这么沉重?我们先要了解一个心理学的概念,就是“依恋”。孩子和母亲开始是一体的,当我们与母体分离的时候,会有一个分化的过程。当孩子出生以后,从肉体上看,他(她)跟妈妈分离了,但这个分化的过程需要几十年的时间。等到孩子上大学,甚至结婚、工作以后,妈妈才能慢慢地觉得这是另外一个人,这个人跟我分开了。
如果一个妈妈始终完成不了分化的过程,把孩子当成自己的一部分来对待,这看起来很感人,但后果相当恐怖。我认识好几个这样的家庭,女儿根本没法工作,也没法结婚,因为妈妈替她安排好一切,同时妈妈又问:“你为什么还不结婚?你怎么还不找对象?”女儿根本没有时间找对象,因为妈妈天天跟她在一起。
【分化是成长的必经阶段】
大家知道健康的分化是什么样的吗?这是我读完这本书之后一个很大的收获。我们判断自己和父母之间的关系健不健康,应该看什么呢?这句话叫作“可分离,常牵挂”。你和你的父母可以分离:你在北京,他在老家;或者你在国外,他在国内,这是可分离。常牵挂,就是内心当中有牵挂,你们经常可以打电话、聊聊天。糟糕的状况是不可分离,或者是完全分离、没牵挂,也就是分开之后说“我再也不要见到这个人了,我再也不要收到他的新消息了”。“可分离,常牵挂”是一个比较健康的体系。
什么叫分化?分化是一个人在不断成长的过程当中,逐步地形成自我意识,并且从家庭当中分离出来的过程,这是每个人成长的必备阶段。如果父母和孩子不能完成分化的话,就会出现这种情况:双方都难以识别自己的情绪。父母会混淆自己的感受和孩子的感受,同时孩子也会混淆:“这是妈妈的感受还是我的感受?”
【未分化的日常表现】
为什么婆媳关系会成为一个很大的矛盾?当媳妇嫁到男生家里以后,她发现家里有一个垂帘听政的“母后”,“母后”什么都要管,什么事都要插手。虽然嫁过来的媳妇应该是女主人,但是这个家里已经有一位女主人,她对自己的老伴毫不关心,只关心自己的孩子。婆婆所有的精力、所有的打算、所有的安排都围绕着自己的孩子,但她的孩子已经是别人的老公,人家有自己的生活。这时候愤怒的种子就埋下来了,就会产生大量的矛盾。
还有结婚的时候,你们有没有发现,很多女孩子在出嫁的时候会哭?女孩出嫁一般都会哭,但为什么有的人哭得撕心裂肺?作者就问一个要出嫁的女孩,说:“你妈妈离你很远吗?你结婚以后就见不着面了吗?”女孩回答说:“不是,妈妈就在隔壁街,离得很近,在同一个区,不太远。”
她为什么会哭成这个样子,各位理解吗?这并不是像旧社会一样,嫁出去以后十年或八年见不着。(有的女孩子)她哭的原因是她内心有负罪感。女儿想逃离,想通过结婚这件事离开妈妈的掌控,但她又觉得内疚,因为妈妈从小到大给她灌输的概念都是“妈妈好可怜”“妈妈都是为了你”“如果没有你的话,妈妈早就不想坚持下去了”“我就是为了你才会这样一直受苦”。很多妈妈喜欢把自己对家庭的抱怨、对老公的抱怨、自己的疲惫,都告诉孩子,说“都是为了你”,所以孩子会对妈妈产生极强的内疚感。这时候孩子真的要离开了,反而会哭得特别难过、特别伤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