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脑坠入爱河





荐语
你将获得



主讲人

精彩选段




本书籍解读制作团队




读完本文约需6分钟
以下为《当大脑坠入爱河》音视频演讲实录的部分内容,订阅非凡精读VIP即可获得包括本书在内的全馆内容。
你好,欢迎来到非凡精读馆,我是魏知超。今天我要为你解读的是一本关于爱情的科普图书——《当大脑坠入爱河》。
这本书会帮助我们从科学的角度去理解爱情对于我们意味着什么,有哪些因素成就了爱情,以及爱情又会给我们哪些回馈。我相信今天的内容会涉及不少你对爱情的疑问和困惑。比如说,爱情到底能不能够灵肉分离?有没有柏拉图式的爱情?情侣间到底应该是各自保留一些私有领地呢,还是应该尽可能地坦诚相见?有哪些因素会促使两个人坠入爱河?又有哪些东西能够让爱情保鲜?我们又应该怎么样去应对失去爱情的打击,等等。
之所以我们要通过《当大脑坠入爱河》这本书来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是因为这本书出自一位权威专家之手。作者神经科学家斯蒂芬妮·卡乔波,被一些科普媒体称为“爱情博士”,她花了二十多年的时间来研究人类大脑在恋爱状态下的活动和变化,以及这些变化会对我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所以说,斯蒂芬妮可以说是爱情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权威学者。
而她这本书的形式也非常有意思。作者把她自己的爱情经历和她对爱情的科学发现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一边很动情地讲述她与她丈夫怎样坠入爱河、怎样相互守护的故事;一边结合这些亲身经历,讲解爱情的脑科学和心理学。这有点像我之前介绍过的那本社会心理学家阿伦森的传记《绝非偶然》。
作者斯蒂芬妮·卡乔波和她丈夫的爱情经历可以说是充满了浪漫和惊喜,但也经历了生离死别的考验。通过他们的故事,我们会更加深刻地理解爱情的力量和脆弱,以及如何在生活中寻找和守护真爱。
那接下来,我打算通过依次探讨三个问题来为大家讲解这本书。
第一个问题是,爱情是可有可无的吗?我经常看到一些报道说,今天很多年轻人对爱情是越来越无所谓了:一个人待着有各种唾手可得的快乐,两个人在一起反而要相互适应,平添很多糟心事,所以何必自寻烦恼呢?那么,爱情真的是一个可有可无的选项而已吗?
我要探讨的第二个问题是,什么成就了爱情?从爱情的萌发,到在日复一日的生活里维系爱情,在爱情的各个不同阶段里,都分别有一些重要因素发挥着关键作用。这样的关键因素有哪些?我们如何认识和利用好它们?
我想要探讨的第三个问题是,爱情对于我们的反馈。当你拥有了爱情之后,它会怎样影响大脑和行为?失去爱情又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打击?我们应该怎样应对这种打击?
一、爱情是人类的必需品
那我就先从第一个问题开始说起:爱情是可有可无的吗?
很有意思的是,关于这个问题,作者斯蒂芬妮·卡乔波,这位被誉为“爱情博士”的爱情专家,最开始也一度认为爱情对于她自己来说并非是一个必需品。
斯蒂芬妮从小跟随父母辗转在法国和意大利长大。她的父母非常恩爱,喜欢在一起做所有的事情,他们一起购物,一起做饭,一起洗衣服。斯蒂芬妮说,他们总是紧紧依偎在一起,母亲的手握在她父亲手中,而她父亲的手臂则环绕着她的母亲。
可是,虽然从小就天天嗑CP(沉迷喜欢的情侣之间的互动),围观她父母秀恩爱,但作者自己却似乎有点与爱情绝缘。斯蒂芬妮从小就觉得自己会注定孤独一生。因为作为一个独生子女,斯蒂芬妮从小就感觉她自己与其他人格格不入。从初中到高中,斯蒂芬妮一直就没有谈过恋爱。即使有人对她表示好感,她也总是视而不见,还有意无意地拒绝了很多对她求爱的男生。
斯蒂芬妮的母亲跟很多中国妈妈一样,对女儿的情感问题操碎了心。斯蒂芬妮也曾试图说服她自己,单身状态让她可以更加客观地研究爱情,而且也可以让她有更多的时间专注于工作。她一度把自己的孤独视为一种荣誉,而不是一种负担。
然而,这一切都在她36岁那一年改变了。当时斯蒂芬妮来上海参加一场国际学术会议,在那场会议上,她遇到了改变她一生的男人——约翰·卡乔波。约翰·卡乔波是一位非常著名的社会神经科学家,也是斯蒂芬妮在学术上的偶像。约翰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创立了社会神经科学这个领域,而且他还是研究“孤独”这种心理现象的权威,对斯蒂芬妮的研究产生过非常重要的影响。
如果说斯蒂芬妮是“爱情博士”,那么约翰就是更加知名的“孤独博士”。我这里可以顺便剧透一下,我也会在非凡精读馆解读约翰·卡乔波的名著《当大脑陷入孤独》。
斯蒂芬妮和约翰在那场会议上相谈甚欢,她发现约翰不仅仅和她一样非常热爱工作,而且和她有着非常相似的幽默感和价值观。此外,她还在约翰身上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亲密感和安全感。
他们俩一见钟情,很快就陷入了热恋。在有过刻骨铭心的爱情体验之后,斯蒂芬妮才意识到,爱情能让人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幸福和完整。这就让她重新开始思考爱情的意义。她领悟到,爱情不但不是可有可无的,反而是一种心理必需品。
斯蒂芬妮是从一个一直让她感到很困惑的现象开始思考这个问题的,这个现象是什么呢?它就是,爱情在产生的时候,大脑里会产生非常多复杂丰富的神经化学反应,这是为什么?
当我们坠入爱河的时候,我们的大脑会开启一场狂欢,各种神经递质和化学物质会大量地涌现。其中最活跃的大概就是这样的三种化学物质: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和催产素。
多巴胺是著名的快乐分子,为我们带来强烈的欣快感。而去甲肾上腺素呢,可以说是激情助推器,它会让我们心率加快,能量充沛。爱情之所以很多时候会让人感觉是“心动”,其实就是因为去甲肾上腺素的作用。去甲肾上腺素还会改变我们的注意力范围,会让我们只专注于眼前的爱人。最后一个分子催产素,它的作用是亲密分子,它会促进依恋感的产生,让情侣的心灵紧紧地相连在一起。通过这些化学物质的释放,爱情实际上会在大脑里掀起一场神经风暴,席卷大脑几乎所有的主要领域。
那为什么爱情会这样的大动干戈,牵扯这么复杂的大脑神经生化反应呢?在斯蒂芬妮看来,这很可能是因为大脑的很多重要的神经生化反应,一开始就是为了服务于爱情而进化出来的。
这从何说起呢?斯蒂芬妮的推测是这样的:我们人类早期的灵长类祖先可能一开始像其他很多动物一样,只是为了繁衍而结合在一起。那时候,他们的大脑只需要能够处理两性之间的那种动物性的吸引就可以了。
后来随着环境的变迁,那些能够更好地保护和抚养后代的祖先变得更加有竞争力。那这就要求他们能够形成那种比较稳定的、长期的伴侣关系。为了维护这种长期的伴侣关系,他们的大脑就需要学会从对方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要学会照顾对方的感受。于是去甲肾上腺素、催产素这样的一些能够帮助我们维持那种更深层的情感羁绊的分子,就开始大显身手了。
与此同时呢,情侣间为了相互合作,他们的大脑的思维能力也有了非常显著的进步。后来情侣之间的这种亲密关系可能就逐渐扩展到了更加广泛的社会互动里,形成了友谊等其他各种类型的社会连接。随着这些连接的不断拓展,人类祖先才能够得以建立起来更加复杂的社会网络。这就大大增强了我们整个人类群体的适应能力,最终让人类在与其他竞争对手的比拼中胜出,成为这个地球的主宰。
如果作者的这一系列推理成立的话,那么可以说,爱情从一开始就是深深地嵌入在人类的进化历程里的。可以说正是爱情,以及由爱情衍生出来的社会连接,一步一步地塑造了我们人类的大脑,也让人类这个物种变得那么特别。
这就让我想到,现在有很多的舆论都在讨论说,爱情在很多现代人的生活里已经变得可有可无了,有些年轻人在爱情这件事情上变得越来越淡漠,与其费力谈恋爱,不如宅在家里玩游戏。其实我想,这更可能是很多年轻人的自我开解吧。毕竟现在社会生存压力那么大,工作节奏那么快,很多年轻人很难抽出时间来认识人,花时间精力去维系一个长期的关系。
另外一方面呢,很多中老年人的爱情生活也是不尽如人意。有多少夫妻最后过成了“睡在上铺的兄弟”,好像没有爱情也变得无所谓了。
但如果从刚才这个进化的视角来看呢,那么这些例子里反映出来的那种“爱情可有可无”的现象就是不对的。爱情是一种根植于大脑,根植于本能的深层次的心理需求。因为我们的大脑很可能就是基于爱情建构出来的。爱情可以说是人类得以成为社会性动物的基石,也是我们智慧和文明的根源之一。
可见,大家不要觉得爱情是可有可无的。爱情非常重要,任何时候都值得憧憬。所以,大家很有必要继续认真听我接下来的内容。
二、成就爱情的四个关键因素
既然爱情不是可有可无的,那我们接下来就可以看看《当大脑坠入爱河》这本书里,可以被我们当作“爱情攻略”的部分。也就是我们接下来要探讨的第二个问题:到底是什么成就了爱情?
爱情是一段旅程,从最初遇见时的怦然心动,到热恋时的甜蜜,再到建立长期关系后的那种默契和依恋,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挑战。在这段旅程里,生理吸引力、价值观的契合、文化的约束、现实压力等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共同塑造着爱情的轨迹。
而作者斯蒂芬妮·卡乔波结合她自己的经历和研究心得,提出了四个成就爱情的关键因素。它们在这段爱情旅程的不同阶段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果我们能够把握住这四大因素,那对于我们爱情关系的顺利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那么有哪四个关键因素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