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见的世界:李飞飞自传





荐语
你将获得



主讲人

精彩选段



本书籍解读制作团队




读完本文约需7分钟
以下为《我看见的世界:李飞飞自传》音视频演讲实录的部分内容,订阅非凡精读VIP即可获得包括本书在内的全馆内容。
非凡精读的各位书友,大家好,我是谭琦。
在讲书之前,我先给大家讲两个小故事。第一个故事,有一个女孩,她爸妈常年找不到工作,家里穷到老鼠进来了都要搬家。她从小到大衣服都是穿别人扔的,购物要去跳蚤市场。她长大参加工作了还要坐冷板凳,坐到屁股都长茧。她母亲重病,危在旦夕,家里都没有钱给母亲治疗。
第二个故事里的女孩,她从小就找到了学习的秘诀,一路打开了科学知识的大门,顺利考入常春藤名校,毕业后又敢放弃高薪,去探索科学的边界。后来,她的研究引发了现代人工智能革命,她被业内称为“人工智能教母”。
如果我说这两个人就是同一个人,书友,你会觉得奇怪吗?
这个女孩就是今天我要为大家介绍的全球人工智能的领军人物李飞飞,今天我要讲她的自传——《我看见的世界》。她身上有很多“标签”——华人女性、移民、贫困。在顶级科研圈,她是绝对的少数派。但是属于少数派的她在创造现代人工智能学科的主流。
李飞飞说:“我来自社会边缘的底层,我从事的是科学边缘的研究。但我发现,最好的作品总是在边缘上诞生。”
各位书友,如果你想了解教育如何改变命运,或想关注人工智能的发展,都可以从这本传记里收获满满。因为本书是科学家的真情流露,所讲述的故事是娓娓动人的。这也是我为大家讲的“人工智能世界三部曲”的第三部了。第一本是《5000天后的世界》,第二本是《重启世界》,第三本就是今天这本《我看见的世界》。
一、逐梦之旅
01 读书与好奇心
李飞飞的祖籍在杭州,她却是生于北京,但又在成都长大。为何她成长环境的地理跨度这么大呢?因为当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她外公一家逃到了成都。外公一家都是知识分子,这可能会让人觉得她成为学霸是因为家族基因好,其实命运毫不吝啬和她去开残酷的玩笑。
她外公一家逃难到成都,所以以前的工作和地位就全部归零了。外公一家就陷入了长期的贫困中。虽然她母亲天性聪颖,博学多才,但这时候,她母亲那种敏锐的感受力就让生活上的挫败感变得更加强烈。她母亲郁郁不得志,只能向别处去求解。李飞飞的母亲很喜欢读书,因为她觉得只有想象力不受现实的约束,读书能让人感受到自身无法到访的地方、无法体验的生活。
李飞飞说:“妈妈热切地和我分享对书籍的热爱,鼓励我去读各种类型的书。所以我读鲁迅的作品,也读老子的《道德经》,还读了西方经典《双城记》《老人与海》等。我喜欢上了现实以外幻想的国度,比如狄更斯笔下英国的鹅卵石街道,比如海明威书中波涛汹涌的大海。这些故事色彩斑斓,我有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感觉,书籍向我揭示了我从未设想过的道路。
而李飞飞的父亲是什么样子的呢?有一句话就是她父亲的最佳写照——男人至死是少年。飞飞说:“父亲像一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他是一名电气工程师,但似乎不习惯当一个成年人。”李飞飞的父亲经常突发奇想,随性而为。比如说,他自己组装一辆带挎斗的自行车,装好以后就带着飞飞去玩,骑到农村去。父女俩去干吗呢?捉蝴蝶,看水牛玩水,天黑不归。他不是想教孩子什么,他就是自己想玩。
这让我想起一句话,“无心生大用,有物不通神”。这样的无心能生出什么大用来呢?在不知不觉间,他向孩子呈现了纯粹的好奇心。当然“男人至死是少年”这个评价不是要表扬他,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李飞飞出生的当天,她母亲在产房里备受煎熬,父亲却姗姗来迟,不是因为堵车,而是因为他出门以后,一时兴起去公园看鸟,忘记了时间。母亲正要大动肝火,父亲却说:“那鸟儿展翅高飞,真是好看,咱们的孩子就叫飞飞吧!”
这就是李飞飞的父母。父亲像是一个困在成年人身体里的孩子,母亲则是一个困在平庸生活里的知识女性。但是母亲柔中带刚,她对孩子的成长有自己的坚持。
有一次,中学老师让李飞飞叫家长到学校,老师见了她母亲就说:“你女儿特别聪明,但是她不够认真。我让同学们分享书籍,这是在为期末考试做准备,大家分享的都是教科书、备考书,你看飞飞分享的是什么呢?《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呼啸山庄》。”
母亲觉得理所当然,女儿从小就喜欢看好书。老师只能更加严厉地说:“学习要讲纪律,不能光考虑兴趣,专心学点对未来有用的。”母亲叹了一口气,小声咕哝:“这是飞飞想要的吗?这是我对她的期望吗?”
李飞飞的老师可能不知道,李飞飞的父亲还定了一条规定,她放学回家以后,只能在40分钟内做完作业。40分钟以后就看课外书,也可以去玩,干啥都可以,就是不能再做作业了。所以,他们家就书生气特别重,很单纯。
02 对物理的热爱
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出国热兴起了。我讲过的《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里也提到过这个时候的留学热、出国热。飞飞的父母就下定决心出国,计划是她爸先去美国,站稳了脚跟,母女俩再去跟她爸会合。没想到父亲走了以后,娘俩的签证就办得不顺利,一拖就拖了3年。
这时候,飞飞到了青春期,她发现自己学不进去了,物理课上老师讲的知识令她迷茫、困惑。只有一件事情没有变,她想爸爸。她想起父亲会制作滑轮来省力,会用万用表、焊接工具来利用电力。因为她爸是工程师,她越想就越觉得,她父亲是有特长的,父亲能和物理学做朋友,他让光线、电力、速度、重力这些玩意都乖乖听话。想着想着就有点醍醐灌顶的感觉了,她感觉到物理学的内涵,每个概念都带有自然秩序的美感。物理学不抽象,不是死疙瘩,它优美而生动。
飞飞下面讲的这段话,描述了她当时一种奇特的感觉。
“当我骑车转弯的时候,我开始想加速度和角动量的变化。当家里的猫从橱柜上一跃而下的时候,我开始判断引力的大小,猫与地板相撞时相互的作用力。我还研究阳光是如何透过窗户反射,又越过我的枕头。我思考着我家、小区,还有全世界上每个表面之间传递的热量。”
谭老师总结一下,李飞飞这段话就证明了一点:当你非常喜欢一个东西的时候,你的感知会把你带到有更多信息的地方。像我就很喜欢文学,我就觉得遣词造句也有一种自己做饭的快乐,如身使臂,反掌观纹。也许这就是喜欢产生的心流。
二、遥远北极星
01 艰苦的异乡生活
1992年,飞飞刚满15岁,她和她母亲的签证办下来了,母女俩就要去美国了。
新大陆是什么样的呢?她不知道,反正飞机降落以后,她父亲没有如约出现,母亲的口袋里就剩二十美元了,母女俩就这么干等了几个小时。原来是父亲买的二手车,开到路上就坏了。这就像相声里讲的段子,“这车买成多少钱?”“八毛钱一斤,奥拓,九手的”。所以飞飞后来也习惯了,坐这辆车出门必会抛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