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幸福课





荐语
你将获得
主讲人
精彩选段
本书籍解读制作团队




读完本文约需4分钟
以下为《哈佛幸福课》音视频演讲实录的部分内容,订阅非凡精读VIP即可获得包括本书在内的全馆内容。
你好,欢迎来到非凡精读馆,我是魏知超。
今天我要为你解读的书是一本积极心理学的名作《哈佛幸福课》。作者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位心理学家,在哈佛大学有“幸福教授”之称的丹尼尔·吉尔伯特。这本书的原名直译的话大概就是“跌跌撞撞地走向幸福”(Stumbling on Happiness)。意思是,我们在人生道路上追逐幸福的时候,总是跌跌撞撞,频繁出错。
我们努力工作,期盼升职加薪;我们用心经营感情,渴望家庭美满;我们为未来精心规划,相信只要实现了某个目标,幸福就会如期而至。
可是这些美好的期望往往会被现实打脸。我们费尽心机作出选择,满怀期待地奔向那个预想的幸福彼岸。可真到了那里,却往往发现感觉并非如预想那样美好,甚至会有一些失落。
为什么会这样呢?是我们不够努力吗?还是命运总爱开玩笑?
丹尼尔·吉尔伯特在书里给出了一个既出乎意料又引人深思的答案,那就是人类其实并不擅长预测什么会让未来的自己幸福。我们预测未来幸福的能力其实非常差劲。
这听起来是不是有点颠覆呢?人类明明拥有地球上独一无二的大脑,能够思考宇宙的起源,能够驾驭复杂的科技,却在预测自己的快乐这件事情上,像是个刚开始学艺的新手,跌跌撞撞,频频出错。
吉尔伯特教授通过大量的研究证明,当人们预测未来的幸福感的时候,存在一些系统性的偏差。我们以为自己清楚未来的自己会想要什么,有什么样的感受,但事实往往并非如此。
我们的大脑在模拟未来的时候,会不自觉地玩一些小花招,导致预测频频失准。比如说会高估中彩票带来的快乐,低估自己从失恋的痛苦中复原的能力等等。
那么如果我们可以识别出人类在预测幸福时普遍会犯的错误,理解这些错误背后的心理机制,那我们就能更清醒地看待自己的幸福预测,从而做出更加明智的选择,少走一些弯路。
这正是《哈佛幸福课》这本书的核心主张,也是这本书最大的新意和独创之处。它对幸福感的洞察是紧紧围绕“预测”这两个字展开的。
接下来我会带大家一起深入这本书的精华内容。我主要会从两个角度切入:
首先是今天的重点,我们来看一看到底是哪些原因让我们在预测未来的时候频频出错,进而影响了我们的幸福感。我们会梳理出干扰预测未来幸福感的四大核心心理机制。
然后我们再一起来看看《哈佛幸福课》这本书最终给出了哪些启发,可以帮助我们减轻对未来的焦虑,修正一些不切实际的预期,然后建立一种更加可靠、更加智慧的幸福观。
我们接下来就从预测幸福为什么老是不靠谱开始说起。
一、为何预测幸福老是出错?
01 幸福本就主观难测
在我们深入探讨大脑在预测未来常犯的错误之前,我们首先需要认识到预测幸福之所以很困难,部分原因是幸福本身就是一个难以捉摸,甚至是高度主观的概念。幸福感本身就是一个很难精确瞄准的预测目标。
《哈佛幸福课》这本书讨论的“幸福感”概念本身其实并不复杂。它采纳了最简单的一个定义,那就是幸福感就是那种主观上让人愉悦的感觉。比如说我现在这一刻很开心、很惬意。
而幸福既然是一种主观体验,那么它的弹性就非常大。比如说人们的生活经历不同,就可能会塑造出对幸福感截然不同的主观感知。一个从来都没有吃过山珍海味的人,一碗热腾腾的阳春面就足以让他感到极大的满足;而一个顶级美食家可能对于米其林三星佳肴也有很多挑剔。并不是说前面那个人更加容易满足,而是这两个人内心中衡量幸福感的那把尺子不一样。
幸福感是主观的,你觉得幸不幸福,只有你自己最清楚。你看幸福感本身就具有如此强的主观性和易变性。
那么当我们试图去预测这样一个本身就难以精确把握的未来感受的时候,其难度就自然会大大地增加。这种预测目标本身的模糊性与不确定性,是我们预测频频失准的第一个重要原因。
02 导致预测出错的四大核心机制
那么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探讨,除了幸福感这个目标本身的特点之外,我们的大脑在进行预测这个动作的时候,又存在哪些系统性的认知偏差。
吉尔伯特教授在书里重点介绍了导致我们预测频频出错的四大核心机制,分别是想象的漏洞、当下的误导、对心理免疫系统的低估和记忆的扭曲。正是这四种心理机制严重干扰了我们对未来幸福感的预判,让我们在追寻幸福的道路上跌跌撞撞。
机制1:想象的漏洞
那么接下来,我们先来看第一种机制,想象的漏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