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思维泥潭





荐语
你将获得



作者简介

精彩选段



本书籍解读制作团队



读完本文约需5分钟
以下为《走出思维泥潭》音视频演讲实录的部分内容,成为樊登讲书VIP即可获得全部内容。
这是一本我希望自己在上大学的时候就读过的书,叫作《走出思维泥潭》。但是很可惜,我当时没读过这本书。所以我在读大学的时候,凡是遇到科研问题,都比较挠头。我们还问老师说应该写成什么结构,老师说首先要会写文献综述。好多像我一样不会写论文的学生,会把文献综述写得特别特别地长。因为这样做,字数就凑够了。实际上真的是浪费了很多时间。
这本书实际上是告诉我们如何激发科学创新当中的奇思妙想。假如大学生或者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年轻人,能够读一读这本书,那么对于我们在生活中用创意的方法去解决问题、去发现很多新的规律、去突破很多过去的范式,都会有巨大的帮助。
【研究的前提是理解认知框架】
如果想要研究创新,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个叫作“认知框架”的东西。什么叫认知框架呢?我之前讲过一本书叫《世界观》。这本书告诉我们,人类过去是“亚里士多德的世界观”。当我们生活在“亚里士多德的世界观”之下,我们的认知框架就是“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天上的部分都是完美的。所有完美的东西,都是按照正圆形的轨道在运转的” 。如果在那个时候,有人离经叛道地提出来说:“不对,地球不是中心,地球是绕着太阳转的!”那么这个人可能会被烧死,这就是认知框架对我们产生的影响。
认知框架中一个重要的词叫“范式”。什么是范式呢?范式是一系列紧密相连的预期。当我们对很多事情有了范式以后,即使不做更多关于细节的讨论,我们也能够在这些事情上达成一致,得出一个相同的结果。拥有范式的好处是什么呢?比如我们都学过牛顿力学,那么你只需要说“那是一个杠杆”这句话,对方就会明白你说的是什么意思。但假如没有这套范式,那你想要解释为什么压水机能够把水从地底下压出来,就得解释半天。这就是范式的好处。范式可以提高效率,它可以形成科学界的预期和公众的预期。
【隐喻的潜在力量】
隐喻是一种语言,而这种语言一旦跟认知框架相结合,将发挥出巨大的威力。我们生活中会出现很多隐喻,比如“癌症是我们的敌人”就是一个隐喻。当你说“癌症是我们的敌人”的时候,你对待癌症的态度是什么呢?那不就是战斗吗?战斗就是要牺牲,就是要有英雄。化疗和放疗这些治疗方式,会让你的身体承受很大痛苦,但也要去做,因为你要勇敢,你要跟它作战。所以当你用“敌人”来隐喻癌症的时候,这是一套不同的哲学。
后来有医生提出,说我们可不可以认为“癌症是我们的邻居”,就是把癌症当作一个不太喜欢的、令人讨厌的邻居,但是它就是得跟我们长期共存。所以你就会做好跟这个邻居长期共存的准备,你就需要去观察它、了解它,减少跟它的摩擦,希望与它共同存续的时间越长越好。这就是关于癌症的两种完全不同的隐喻。隐喻能够大力地影响我们的思想,它对我们的束缚作用非常大。
【为什么婴儿记不住事情】
这里有一个知识点我觉得特别有意思,就是作者告诉我们为什么婴儿不记事。我们的大脑能够记住的,基本是三岁以后的事,厉害点的人能记到两岁半的事。你一岁的时候发生的事都是听别人说的,都是别人告诉你当时大概有个什么事,但你脑子里没有这个记忆。那为什么婴儿明明能看到、能笑、能跟你互动,他却记不住那些事呢?这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这个作者是研究生物学的,她说因为婴儿的大脑缺少把这些东西形成集合、形成模块和组块的能力。
这就好像我们通过钥匙孔看一个世界。假如你今天没有看到整个世界,你只通过这个钥匙孔看对面的世界,那么你看到外面一会儿过来一个东西,一会儿过去一个东西,你不能够理解那边发生了什么事,从而你也记不住。这是因为它没有组块化,没有形成一个一个的模块。我们的大脑之所以能够记住那些事情,是因为我们理解了那些事情。我们把那些小时候的事变成了一个又一个的模块,它们组织起来并有了意义,所以我们才能够记得住。这也就是为什么隐喻和范式对我们的思想、理解力很重要的原因。婴儿的时候没法理解,没法组块,所以婴儿记不住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