帆书
医生,你在想什么

医生,你在想什么

主讲人:樊登、王兴
4.6
2025.11.08上新

荐语

去医院挂错号,听不懂诊断,被网上信息误导,怕多做不必要的检查?人人都会生病,却未必懂看病,别让信息差困住你!这本书从寻医、问诊到治疗,拆解普通人就医全流程难题,用专业视角讲清科室分工、诊疗逻辑,打破医患信息差。它不教你治病,却能帮你避开就医误区,建立“医学思维”——看懂医生的每一个决策,让你就医时更清醒、更有底气。

你将获得

让看病变得简单的医学思维
理性就医和减少误诊的方法
正确看待疾病和医疗的局限性

作者简介

王兴
北京大学肿瘤学博士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胸外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已出版作品有《病人家属,请来一下》《怪医笔记》《癌症病人怎么吃》《胸腺外科学》(英文版)等。

精彩选段

“一辈子没去过医院”并不代表健康,反而有可能“一去医院就是大毛病”。恰恰是常去医院的人,发现的毛病虽多,但也能因此发现能够纠正的疾病而活得更好,活得更久。这是大脑所产生的“求生欲”带给我们的礼物。
..........
第163页
最完美的“看病阈值”是——不该看的时候不看,该看的时候去看。越接近完美阈值,我们的生活才会越少受到“看病”这件事的影响,这也是我们无时无刻不在追求的最佳状态。无论认知情况如何,每个人都应该尽力让自己的“看病阈值”调整到更合理的状态,在“讳疾忌医”和“疑病从有”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
..........
第193页
有效的医疗是看病和看人的综合考量,因此看病的过程应当抽象成一个新的复杂函数,它的最优解不只需要医生的医疗技术,更需要医生、病人、技术、医院的复杂互动。
..........
第235页
注:上述页码为句子在实体书中所在的页码。

本书籍解读制作团队

经历268小时的精心打磨
梁嘉欣
责编
刘程程
校对
毕一灵
审核
钱赵力
终审
张玥
审读
陈凤
设计指导
下载APP查看完整版思维导图
读完本文约需3分钟
以下为《医生,你在想什么》音视频实录的部分内容,成为樊登讲书VIP即可获得全部内容。

温馨提示:本篇讲解内容仅代表原书意见,不能作为专业治疗方案,更多专业知识请咨询专业医师。

【为什么门诊看病总是那么快?】

樊登:我当时读这本书,感触最深的是开篇提到,很多人看完门诊会生气,说:“挂了半天号,只看了3分钟,就被‘赶’出来了。”为什么门诊看病总是这么快?

王兴:大多数人其实不理解这个点。目前,至少在国内,门诊的特性或本质是什么?说句实在话,门诊就是一种筛选工具。现在来医院看病的人很多,但不是所有人的病都需要治疗,或者说有些人可能根本没有病。所以,门诊就是用几分钟时间明确病人到底是不是需要治疗。如果需要,下一步可以收住院,做进一步检查和治疗;如果不需要,就告诉病人“你这个情况没事,后面复查就行”。所以门诊其实是医生在做筛选。你会发现,医生问的所有问题,指向的都是“你的病到底要不要治”。

但是病人不这么想,他们想的是“我有病,来医院得治病,但医生只给我看了5分钟,没把病治好”。所以,当病人理解医生是在判断自己的问题重不重的时候,双方的认知其实就能对上了——就诊时间长短不是最重要的,“到底有没有病”才是最重要的。

【什么情况应该去医院看病?】

樊登:人看病的频率或者“阈值”是什么?不舒服到什么程度,我们就应该去医院看病?还是应该多长时间看一次?或者突破了什么样的状况,我们就该去医院看看?

王兴:首先看病还是要看症状的频率和程度,这个其实特别关键。如果症状频率逐渐加重,比如胸闷憋气,上个月可能一个月犯两回,这个月犯八回,这个情况就挺严重的,得去医院看。但如果症状一直持续稳定,或者间断发作,可能就没大事。或者刚体检完,没有明确长东西,也可以降低一下看病频率。说实话,人这种生物,如果真的需要治,症状会挺重的。这是第一种可能性:症状加重时去看病。

第二种情况是体检。大多数肿瘤性疾病早期是没有症状的,我经常跟别人说:“病人刚咳一口痰里有点儿血丝就来看病的时候,都是癌症晚期,很少有早期。”因为人是代偿性极强的生物,比如食道癌,为什么一发现全是中晚期?因为食管是可以伸缩的肌肉器官,肿瘤堵到食管50%的时候,人都不会有任何吞咽困难的感觉,得到70%~80%才会觉得很噎,这时候一查基本都是中晚期了。通过症状发现的肿瘤性疾病,基本没有早期。所以看病一方面要关注症状阈值,另一方面要重视体检。

【医生开那么多检查,是不是为了坑钱?】

樊登:书里有一章讲到,医生给患者的常规疗法有吃药、补液、手术。但患者可能会担心“到底哪一种最适合我?”“医生会不会为了经济利益多开药、多开检查?”,有这种可能性吗?

王兴:很多病人的顾虑是合理的,他担心“我找你,你会不会是想是图我的钱?”。但是单纯质疑医生,不能解决这个问题,而唯一能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多看几个医生,这可能是一个最好的方法。比如看了3个医生,都建议手术,那可能病情确实达到了手术指征,就别多想了,找一个自己看得顺眼的医生做手术就完了;如果看了5个医生,一半建议这样干,一半建议那样干,说明病情可能很复杂,怎么干都行,这确实也没有问题;再换个思路,看了5个医生,4个医生建议观察,1个医生建议手术,那听那4个医生的,可能更合理。所以我觉得对普通人来说,没有特别多关系、熟人,多看几个医生是最有效的一个办法。

下载APP查看完整版解读文稿
喜欢这本书的人也在听
命悬一线,我不放手400108137

命悬一线,我不放手

感人肺腑的ICU实录,带你触摸生命的温度
播放量409.09万
自造400022087

自造

一路向光而行,自造幸福人生
播放量1236.98万
医生的修炼346

医生的修炼

没有人可以做到完美,但我们不能因此放弃对完美的追求
播放量632.13万
最好的告别297

最好的告别

徒劳地挽留,不如优雅地告别,白宫健康顾问带你探索生命之道
播放量653.80万
善终守护师400016856

善终守护师

学会好好告别,一堂关于临终的必修课
播放量666.58万
选择帆书的理由
关于帆书
帆书是一个提供书籍精华解读的平台。
优势
实力
10年讲书历史,6500万书友信赖
省时
45分钟听懂一本好书
专业
各领域权威人士担任讲书人
丰富
超800本好书,覆盖心灵成长、亲子家庭、人文历史、职场生活等领域